存夠Fuck You基金,找回生活的主導權-拾趴馬克

Fuck you基金,這是一段來自美國華裔演員—劉玉玲的專訪:

「我從我父親那學到一件事,萬事猶如生意,所以我工作後很努力的存錢,我稱它為Fxxk You基金。如果你有了這筆錢,當有意外發生,或有人強迫你或辭退你。你可以這樣說:Fxxk you !」

只要有呼吸,任何事都要錢,是現代生活的魔咒。

基本的水費、電費、電信費是每個月無法逃脫的開支,運氣的差時候,連機車都會向你要上一筆維修費。

遇到不公平的對待,無法直接了當的跟對方說「Fxxk You!」很多時候不是你的情商高,而是沒有累積到足夠的翻桌底氣。

◆延伸閱讀:還在為目標奮鬥的你,這兩筆千萬不能省

為了生活,再爛的條件也得吞

表訂五點半下班,老闆跟你說六點要開會,而且要求你五點半打卡下班,一兩次也就算了,但同樣的戲碼不斷上演。

「你覺得老闆會不知道他開的條件很爛嗎?」

「別傻了!怎麼可能?能當上老闆的人都不是吃素的。」

講白了點,就是「看你沒有!」

在社會上打滾,誰不需要用錢?就是看你不敢拒絕,才會「軟土深掘」。

「擔心年終縮水?」「擔心考績變差?」甚至「擔心明天工作不保。」

擔心這麼多,說到底都是在擔心「錢」的問題。

與其讓不合理的條件像把刀架在你的脖子上,倒不如做好理財、職涯規劃,某天無腦的上司再提出讓人火大的不合理要求時,就有了談判的籌碼。

他有他的考量,你有你的計畫,終止合作,互不打擾,有緣再度碰面時,依然保持禮貌,才是成年人的專業水準。

賺錢不是為了享受,而是讓你有更多選擇權

「出社會後就不再向家裡伸手,這些都是我親手賺來的錢。」

「這是完完全全屬於我的錢,我有權利支配它。」

於是你為了填補小時候的缺憾,開始買以前想要但不敢下手的包、限量版球鞋、或是住高檔飯店,甚至是貸款買一台BENZ。

這沒有不對,錢本來就是讓生活更好的工具,但那台貸款買來的BENZ,也成了你選擇生活最大的絆腳石。

「明知道這份工作不適合自己,但為了錢,只好老二捏著,埋頭繼續幹,」

你以爲損失的是錢嗎?錯了,損失的是你找尋方向的青春,那台展現行情的BENZ,讓你對生活沒有說「不」的權利。

「一個成年人的保鮮期有多久?」

「可能到三十歲吧?」

三十歲前是尋找職場方向的黃金期,面試官多少都可以理解:新鮮人需要摸索,會嘗試各種不同類型的工作。

但到了三十歲之後,沒有做出一點成績,怎麼說服面試官,你能夠勝任這份工作?

而當初為了償還車貸,不敢提離職的你,所流失的時間和機會,已經無法用錢換回來,只好花更多的精力和時間,來證明你的能耐。

或者,將錯就錯吧!一條路直直錯到底,痛苦地接受一份有錢但不愛的工作,也是你的選擇。

「那要存多少錢才夠?」

一筆足夠的Fxxk U基金,至少要能夠支付你半年的生活費,如果一個月的花費是3萬塊,就需要準備大概18萬元,但如果接下來打算到國外生活,則需依當地的物價,準備足夠的存款,再加上打道回府後,在台灣待業所需的生活費。

存夠這筆預算之後,就可以開始想下一步的生活要怎麼過

比如你是文組畢業的,工作幾年後,發現文組的工作待遇不如你所想,想要轉換跑道,可以主動搜尋「對未來有幫助,而且是你可以吸收的課程」,現在有很多的網課,還有職訓局、資策會主導的培訓課。

既然是文組橫跨到理組的轉職,就不要想能夠輕鬆應付,理工科花四年上的課,每週補習一兩個小時就想取得入場券?未免想得太美。至少要扎扎實實地學習三到四個月,並且花時間準備作品集,才能習得一些皮毛,有機會求職面試。

換句話說,一但下定決心要轉職,就必須提離職。未雨綢繆所存下的錢,能夠在你累積能量、找尋方向時,不必擔心經濟來源。

又或者,你是一個平面設計師,知道台灣和美國的工作環境截然不同,不只是工資,連工時都有天差地別的待遇。

把握這段只要「一人飽 ; 全加飽」的生命時光,勇敢的到美國闖一闖,可以透過網路詢問美國當地的物價,估算一個月的生活費。

只要存款足夠在美國、台灣生活各半年,就沒什麼好怕了。

最慘不過是在美國把半年的生活費花光,然後回台灣繼續找工作。人生嘛!本來就不是任何事都能心想事成,不如預期,笑一笑也沒什麼大不了的。

但如果在美國找到適合的工作,是不是就此展開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