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的五月都會聽到大家為了荷包苦苦哀嚎!因為又到繳稅季啦!雖然荷包縮水的感覺非常痛苦,但我還是勸大家:該繳的稅還是要繳,千萬不要逃漏稅!未來需要國家協助度過難關的時候,才有機會使用到政府或銀行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。
逃漏稅會讓你的貸款遇到困難
身為一個前會計師事務所的員工,現任的金融從業人員,看過太多逃漏稅,需要向銀行借錢時,銀行無法出手協助度過難關的例子。
對銀行來說,放款最重要的事就是確保你不會倒帳,但是低報薪資或是不報稅,銀行根本不知道你的收入狀況,認為借錢給你風險太高,也只能婉拒這上門的生意。
或是在某些時刻,政府的特殊貸款專案大多需要繳稅證明,一方面是銀行判斷真的需要,另一方面,我「感覺」有點像是通關費😏。
政府:我只幫助合法納稅的公民,那些逃漏稅的…….嘿嘿嘿😏(大家就自行揣測了!)
例如,幾年前新冠肺炎的紓困專案,政府為了協助受疫情衝擊的產業度過難關,所以不管是公司行號或個人都可以向銀行申請紓困貸款,只要有納稅的人,申請成功的機率非常高,但沒有繳稅紀錄的公司或個人……銀行只能深表遺憾。
無法領到紓困貸款的商家
民國111年是台灣觀光、餐飲業受新冠肺炎衝擊最嚴重的時候,那時候台灣針對這些受創最嚴重的產業推出紓困貸款,以協助業者度過低潮。
但這並不表示公司只要跟銀行說:「我們被疫情影響很深,快要週轉不靈了!快撐不下去了!」銀行就會放貸。
必須要附上文件證明:「我們是一間認真經營、按時繳稅的公司,但不幸遇到疫情衝擊,只要能協助我們度過能關,未來還款不成問題。」銀行評估過有還款能力,才會放貸。因此大部分的銀行都會徵提401表、核定課徵證明、稅務報表(資產負債表或損益表)。
當時常常有攤販來行詢問紓困貸款,但只要提到納稅資料,很多商家都表示之前都收現金,沒有繳稅,儘管銀行同情,但也愛莫能助。
銀行無法承作主要原因有兩點:
- 銀行不認識你,怎麼知道你在疫情前有好好工作,萬一你是三天打魚、兩天曬網,心情好才做的攤販,以後沒能力償還怎麼辦?
- 銀行怎麼能確定你不是仗著紓困的名義,成立空殼公司來銀行騙取貸款的不肖人士?
稅務報表或是轉帳紀錄,就是銀行排除上述兩點風險的文件,所以大部分都會徵提這些資料。
而且啊!通常這種政策性貸款,只要疫情前正常經營,過件機率非常高。更重要的是,這些貸款通常擁有較低利率,有時甚至還享有政府補助利息,然而,這些機會僅適用於有正常納稅的店家。
無法領到紓困貸款的個人
不知道大家對前幾年的信貸10萬元的疫情補助,有沒有印象?
雖然這項政策是針對「疫情」而設,但最後演變成只要你在名額內送件,基本上都會過件,不過有一個情形例外:沒有稅籍資料。
沒有稅籍資料、沒有繳稅及轉帳紀錄,銀行實在無法評估眼前的客戶未來會不會還款。
許多人喜歡收取現金,卻未申報收入,更別提繳稅了!雖然銀行了解這些申請人的困境,但銀行也不是慈善機構,無法僅僅因為客戶處境困難就無腦放貸。
所以,當時許多沒報稅的個人需要申請補助,都無法獲得貸款支持。
相關新聞:基層急翻! 免報稅勞工紓困貸款遭排除
新聞中的健身教練,是不少人勞工的寫照,平常都是自己接案,皆以現金交易,沒有薪資所得、也沒報稅,在這波疫情的衝擊之下早已捉襟見肘,但依然被排除在紓困名單之外。
經歷過此事的我,意識到:未來有一天,政府可能會推出我需要的優惠措施或是補助,只有正常繳稅的人,才有資格拿到入場券。
最後,記得申報所得
不管是公司還是個人,還是誠實納稅吧!因為你不會知道未來某一天,可能會運用到政府提供的資源。
儘管我知道坊間有不少逃稅的暗黑手法,但我還是誠心建議中小企業主還是走正常程序申報,特別是有擴張、貸款需求的企業,就更應該注重納稅。因為好的經營成績,再搭配繳稅證明輔助,是跟銀行談貸款條件,非常好用的工具。
再來是個人,雖然收現金國稅局查不到你目前的收入狀況,對你無從課稅。但未來如果有貸款需求,銀行也會要求出示扣繳憑單或薪轉證明,若銀行無法確定你的實際收入,很高的機率會被銀行退件,即使能夠貸款,也不會是多好的條件,不要為了貪小便宜,而吃了大虧。
最後,提醒大家即使今年的收入未達繳稅門檻,還是要要記得申報,至少有稅籍資料,未來辦理貸款時,銀行查詢得到資料,才能提供貸款協助,而且說不定還有機會退稅喔!